“惠州好人”黄贤明 ——一位优秀复退军人的爱国拥军之路
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4-08-26 19:21


八一前夕,黄贤明(前左)率领惠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会员到部队慰问官兵。 本报特约记者 李三红摄

    今年47岁的黄贤明,有着13载从军经历,退伍后艰苦创业,经过多年打拼,终于组建起拥有18家子公司的路路通集团公司,成为广东省惠州市最具竞争力的50强上榜企业之一。

    黄贤明长期拥军,坚持帮扶困难复退军人,被当地群众誉为“惠州好人”。他牵头成立的惠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,形成了凝聚社会力量推动“团队拥军”的整体合力。今年2月,黄贤明被表彰为“全国爱国拥军模范”。

    老兵退伍、新战士入营,某部军营总会迎来一位小个子——

    “我在部队学会了坚韧、责任和感恩”

    19岁那年,黄贤明如愿成为一名通信兵。

    为了这一天,他等了很久:17岁报名参军,体重不够没通过;18岁那年体检通过了,村里却通知他“名额有限”……

    接到入伍通知书的场景,黄贤明至今记忆犹新:正在田地里劳作的他,铁锹一扔,撒腿就往回跑。

    当兵的机会来之不易,黄贤明格外珍惜。

    有一年,超强台风来袭,架空明线被刮断,黄贤明奉命随连队前往修复线路。冒着疾风骤雨到达现场,他以最快速度放线,不小心摔倒在地,膝盖鲜血直流,差点掉下悬崖,幸好身边战友将他拽住。简单处理伤口后,黄贤明强忍疼痛,爬起来继续投入抢修。

    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,黄贤明工作生活了13年。13年,生铁可以炼成精钢,种子可以长成大树,黄贤明也由一位普通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优秀志愿兵,练就了果敢坚毅、勇于吃苦拼搏的优秀品质。

    不少人当兵的想法,就是将来退伍了能有个好出路。没人会想到,1997年黄贤明退伍回到地方,却主动放弃在国企就业的机会,白手起家自己创业。

    事业粗具规模后,黄贤明引入部队管理模式,在企业成立党支部,建立退伍军人创业中心,还招聘一批军烈属到企业工作。经过10多年艰苦打拼,他从路边洗车场店主成长为备受瞩目的民营企业家,公司也成了惠州市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。

    在黄贤明的办公桌上,至今摆放着一张褪色的黑白照片。照片里15个风华正茂的小伙,是他入伍不久在广西某部集训时的战友。时光过去近30年,黄贤明仍能说出照片中每一位战友的姓名和籍贯,甚至各自的爱好。

    “我在部队学会了做人做事,学会了坚韧、责任和感恩,终身受用。”提起这些,黄贤明总是动情地说,“关心部队建设和战友们的生活,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

    每年新兵入伍的时候,黄贤明就要到驻惠某部,动情地为新战友讲述献身国防的意义,勉励大家苦练本领、建功军营;每当老兵退伍的时候,他又会及时出现在部队礼堂,给即将退伍的战士讲述创业历程,出资购买纪念品、科技书籍送给即将离队的战友。这些年来,野外驻训、逢年过节、部队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,军营里总能看到他的身影。

    某团新战士李志标初入军营,对部队生活不适应,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,营连干部苦口婆心劝说也不管用。到部队慰问的黄贤明听说后,对团领导说:“别急,给我几天时间,让我这个老兵试试看。”黄贤明陪小李散步聊天,与他一起到菜地里劳动,还把他带到公司参观,用自己的成长经历让小李明白了人应当怎样活着,为谁活着。临别时,李志标感动了:“黄叔叔,您放心,我会在部队好好锻炼自己,退伍回去也一定像您一样干出个样子来!”

    惠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成立两年多,会员单位已达110多家,会员近千人——

    “组成一个团队,才能更好地推动这项事业”

    八一建军节前夕,一个车队满载生活物资、文化器材等,从惠州城区出发驶向博罗县一个偏僻的山村。

    颠簸近两个小时,车队在一座山脚下停下来。这是惠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集中慰问山区困难军属的一次活动。

    惠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,是2009年8月由黄贤明倡导成立的。他投入300万元启动资金,并无偿提供办公场地和工作用车。理事会上,黄贤明被一致推选担任会长。促进会成立两年多,会员单位已达110多家,会员近千人。

    “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,只有凝聚有共同理想的人,组成一个团队,才能更好地推动这项事业。”说起成立爱国拥军促进会的初衷,黄贤明这样解释道。

    黄贤明帮助过的退伍军人张瑞江,后来也加入了爱国拥军促进会。2009年,张瑞江从单位下岗后遭遇人生低谷:妻子患上重症肌无力病,长期服药,丧失了劳动能力;家中两个小孩在上学,负担十分沉重。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,找到黄贤明。“到我这里来干,有什么困难尽管讲!”黄贤明详细了解情况后爽快地表态。张瑞江被安排在公司工程部当经理。2010年6月,张瑞江妻子的病情加重,到广州一家医院住院治疗。黄贤明立即登门慰问,拿出5000元塞到张瑞江手中,叮嘱他照顾好妻子。

    张瑞江加入爱国拥军促进会后,已经为20多名退伍兵介绍了工作。这两年,只要促进会组织活动,他每次必到。

    退伍兵周建成也是首批加入这个爱心组织的会员之一。1992年,周建成从广西边防某部退伍后,揣着梦想来惠州创业。打工、开小店,风里来雨里去,折腾了近8年仍旧两手空空。2000年认识黄贤明后,周建成开始学着做工程装修。没有资金,黄贤明帮他凑;没有工程,黄贤明帮他联系。如今,周建成已发展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。黄贤明的关心帮助,让周建成对“做事先做人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与理解:常怀感恩之心,多做对国家、民族、社会有益的事,脚下的路就会越走越宽。

    在惠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荣誉室,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——

    促进会与驻惠州数个团以上部队签订共建协议,先后开展科技拥军、文化拥军、党建交流、两用人才培养等活动200余次;

    会员单位与80多个困难复退军人结成对子,帮助解决生产生活、医疗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900多起;

    出资6000万元建成爱国拥军书画馆,免费对市民开放,参观者超过4万人次……

    群雁高飞头雁领,全市近10万名复退军人积极投身“建设幸福惠州”行动——

    “爱国拥军不是慈善,是我一生的责任和事业”

    2011年4月8日晚,惠州文化艺术中心灯光璀璨。第四届“感动惠州”人物颁奖典礼正在举行,黄贤明高票当选。颁奖词这样称赞他:“自主创业,爱国拥军,赤子之心,催发出他生命中的一片又一片新绿。”

    同一时刻,一家公司的职员钟意端坐在电视机前看完直播,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10多年前,她随父母来惠州打工。她刚参加完中考,父亲在回家路上不幸遭遇车祸离世。一个本来就清贫的家庭,瞬间掉进冰窟。家里失去顶梁柱,面对接踵而来的学费、房租,今后生活怎么办?就在全家一筹莫展的时候,居委会工作人员来了,说有一位好心人以“退伍老兵”的名义,提出负责小钟读书的全部费用。从那以后,小钟经常收到“退伍老兵”的来信,鼓励她好好学习……

    这位“退伍老兵”,就是黄贤明。

    “幸福惠州”要给外来务工人员以温暖,黄贤明最初的想法就是如此朴实。

    群雁高飞头雁领。在黄贤明带动下,惠州市近10万名复退军人积极投身“建设幸福惠州”行动——

    “幸福惠州”应该老有所乐。2009年10月,黄贤明出资700多万元在麦地社区建了两个敬老活动中心,购买了桌球、棋牌等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器材,设置了书报阅览和书画创作室,特意聘请复退军人参与管理,免费向社区老人开放。

    “幸福惠州”应该懂得饮水思源。2009年初,经黄贤明和复退军人们倡议,惠州日报头版开辟“共和国开国将帅录”专栏。点滴之功,起到春风化雨之效。许多读者将专栏文章剪下来,装订成收藏本,反复品读。

    “幸福惠州”应该有协作意识和博大爱心。2010年春,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特大旱灾,黄贤明和复退军人们立即行动,通过爱国拥军促进会募捐16万元,购买40台(套)大功率水泵。他们长途跋涉18个小时,行程1500多公里,将水泵送到革命老区广西那坡县,帮助当地抗旱救灾。

    “幸福惠州”应该筑起道德高地,引领社会风尚。2011年4月,黄贤明和一批复退军人被聘为惠州市道德模范宣讲团成员,深入全市各行业、各单位巡回宣讲……

    雁过无痕,感动延续。当地越来越多的群众被感动了,纷纷竖起大拇指:黄贤明好样的!复退军人好样的!

    “爱国拥军不是慈善,是我一生的责任和事业。”面对赞誉,黄贤明的话依然格外朴实。

    今年5月,惠州市委、市政府决定,用5年时间打造“好人之城”工程。黄贤明扛起榜样的大旗,继续奔走在拥军优属、扶贫济困、捐资助学的大道上……

首页
评论
分享
Top